纵贯南北,联通东西,路与路的畅达交错助推交旅全面融合。5950公里,是我们脚下最美的乡村路,是红色金寨阔步振兴的脚步,交通网络的完善孕育出生生不息的希望,激发起蓬勃向上的力量。
公路沿线绿化景观
山里的人出不去,外面的人进不来,位于大别山腹地的金寨县曾长久与“闭塞”二字联系在一起。从1950年起,金寨就着力进行以公路为主,板车路、人行大道为辅的道路建设。1951年,当地政府开始实施六金(六安-金家寨)路麻埠至金家寨段的全面修复工程。1953年底,道路修复通车,这是建国后全县修复通车的第一条公路。自此,金寨交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初步形成了“以高速公路铁路为依托,国省干线为骨架,县乡道路为筋络,村组道路互联互通,公共交通全覆盖”的综合交通网络。
由表及里,不仅“面子美”更要“里子实”。今年,县交通局印发《金寨县公路路域环境整治提升实施方案》,投资517万元,采用“拆、清、改、绿”方式对全县2条国道、7条省道、11条县乡道共计851公里公路实施路域环境整治提升,在公路沿线播撒各类草本花草籽,打造路景相融的路域环境。同时参加六安市2024年以“六看”为内容的公路养护擂台赛,掀起公路养护新高潮,提高“好路率”,切实提升公路沿线整体形象。“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公路绿化景观,为建设“点上有风韵、线上有风光、面上有风景”的高品质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注入强劲的交通力量。
宜居宜业,“塑形”当先;和美乡村,“铸魂”为要。除了在日常养护上发力外,县交通局还由表及里,聚焦实施农村公路升级工程、农村道路安防工程、农村危桥改造加固工程,着力完善路网结构,提高农村公路通达度、舒适度,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让公路从“面子”美到“里子”。
去粗取精,不仅“三分建”更要“七分养”。多年来通过实施“路长制”、强化资金保障、创新组织模式、完善养护标准规范体系等一系列做法,将农村公路管理责任落到实处,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提高了农村公路管理效率,为补齐管养短板、提升治理能力不断“加码”。
2024年,实施了G529金岳线火车站至青山段养护项目,全长37.1公里,总投资约6500万元,并结合美丽公路建设打造了15处绿化节点,实现了对老旧混凝土路面的“白改黑”转型及路域环境绿化大提升。实施了农村公路大中修工程,对5条县道、1条乡道分别实施修复性养护及预防性养护,总里程200.3公里,项目总投资1900万元,较合同工期提前两个月完工,以实干实绩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由过去“走到了”到现在“走得好”,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出行服务。
继往开来,不仅“资源好”更要“产业旺”。一条农村公路,就是一个盘活农村特色资源的突破口,也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强引擎。过去,金寨因其交通建设的严重滞后,山里资源得不到开发,思想得不到解放,与一次次发展机遇失之交臂。金寨公路建设的大跨越,运输市场的大流通,带来了思想的大解放、经济的大发展。不少农民在农闲时走进了“经济人”的行列,靠长途运销农副产品走上了致富路。
今年,金寨县持续深化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围绕区域自然旅游资源、文化品牌和产业发展,持续加大投入,相继完成重点路段、旅游驿站、精品民宿等交通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精品民宿54家,获评国家丙级民宿2家、皖美金宿4家。大湾村获批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年共接待游客16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20亿元。新建乡镇寄递公共配送中心4个、村级综合便民服务站40个,推广“产地+直播”“农户+主播”等电商模式,畅通农产品出村进城、消费品下乡进村渠道,公路实现了从“旅游路”到“产业路”的华丽转变。
“春华秋实又一载,砥砺奋进续新篇”。作为开路先锋,交通运输一路疾驰,向着“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美好愿景持续迈进。
(黄静,李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