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持续深化货车超限超载违法运输专项整治成效显著

为持续严厉打击货车超限超载违法运输行为,切实筑牢道路运输安全防线,今年以来,六安市交通执法支队认真落实上级关于治超工作部署,依托跨部门协同、科技信息技术,以“铁腕手段”和“零容忍”态度,加强源头管控,强化联合执法,多举措向超限超载违法行为“亮剑”,全力推动治超工作向纵深发展,全市普通公路超限率降至1%以下。

高位部署,压实责任链条

立足岗位职责,结合辖区实际,制定精细化实施方案,明确各部门职责细化分工任务,构建“责任到人、层层落实”的工作体系,为专项治理工作提供坚实组织保障,确保整治行动有序推进。

广宣普法,营造共治氛围

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全方位普及超限超载危害及相关法律法规。线下向运输企业、车主及驾驶员发放宣传资料800余份,线上联合主流媒体开展专题报道,多渠道提升社会公众对超限超载违法性、危害性的认知,引导行业自觉守法经营,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协同联动,凝聚执法合力

与公安交警部门建立实时信息共享机制,打通治超数据、车辆信息、违法记录等数据通道,实现资源互通,为精准锁定、高效打击超限超载货车提供数据支撑。

依托公安交通集成指挥平台与治超联网管理信息系统,对超限超载货车实施动态监控与布控查缉。一旦发现目标车辆,交通执法与公安交警迅速联动,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实现精准打击。

建立健全源头倒查和行刑衔接机制,加强对货运源头企业监管力度。对违法超限超载车辆实施溯源追责,依法追究违规源头企业责任,对涉嫌犯罪的案件,及时移交公安、司法机关依法依规处理,形成强大震慑。

科技赋能,提升执法效能

在全市国省干线及重要货运通道布局非现场执法卡点,实现货运车辆24小时全天候监测。通过自动抓拍、智能识别、电子取证等技术手段,有效提升执法质效,破解传统执法人力不足、取证困难等难题。

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前沿技术,对海量治超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与分析,精准掌握超限超载货车运行规律及违法特点,为执法行动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实现“以数据导侦、以数据促治”。

区域协作,打击异地违法

积极与周边地市交通执法部门建立跨区域治超协作机制,定期开展联合执法行动,打破地域限制,形成区域治理合力,有效遏制跨区域违法超限超载运输行为。

持续高压,加强路面管控

持续深化与公安交警部门的协同联动,将联合执法纳入常态化工作机制。聚焦夜间、节假日等违法高发时段,紧盯G237、S329、S325、S244等重要路段,依托固定治超站与流动巡查相结合模式,对超限超载货车实施精准打击。通过高频次、全覆盖执法行动,形成“露头就打、违法必究”的强力震慑,坚决遏制超限超载反弹趋势。

源头管控,筑牢安全责任

建立货运源头企业动态监管机制,对重点企业实施分级管理,每月开展不少于1次专项检查,通过“线上监控 + 线下核查”双管齐下,严查非法改装、超限装载等违规行为。推动企业签订治超承诺书,将治超责任细化到装载、称重、开票等具体岗位,倒逼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同时,联合工信、市场监管等部门开展“双随机”检查,从生产、销售、使用全链条规范货运车辆及装备管理。

长效治理,强化智慧监管

加快推进全市治超信息平台与公安、应急等部门的数据融合,打造“一网统管”智慧治超体系。依托AI识别、电子围栏等技术,实现违法车辆自动预警、跨区域追踪、多部门联动处置。严格落实“一超四罚”制度,建立违法车辆、驾驶员、企业及装载场所的全链条追责台账,对屡教不改的企业纳入信用“黑名单”,实施联合惩戒。通过制度约束与科技赋能双轮驱动,推动治超工作从“运动式整治”向“精细化治理”转型,切实守护道路桥梁安全,护航群众安全便捷出行。

截至目前,共开展专项治超整治行动6次,检查货运车辆63016台次,查处超限超载运输车辆3133台(其中百吨王11台),卸载货物45391.86吨。

(杜雪  吴涛)


安徽网六安新闻相关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 执法,超载,违法,治超,超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