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大别山腹地的金寨县沙河乡,是最早的红色根据地,著名的立夏节起义主要领导人红军32师师长周维炯就是沙河乡楼房村人。沙河乡是我省最边远的乡,与河南商城县及湖北麻城市交界,有鸡鸣听三省之说。沙河乡和毗邻的关庙乡,两乡面积达330平方公里,人口近3万,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交通闭塞,车电两不通,没有一所中学,要上中学必须步行到百里之外的吴店、青山中学。这对家长和孩子来说都是十分严峻的考验,好多适龄学生因路途遥远读完小学后就辍学在家了。
为了解决两乡(当时叫沙河公社和胭脂公社)的学生上学难的问题,一九六九年下半年经县里申报,省革委会批准,将淮南一中一分为三,一部分留守淮南,一部分到金寨县徐冲办学,还有一部分迁到金寨县沙河公社楼房大队二家塆生产队办学。时任校革委会主任兰西华带领洪庆民、戴桂林、包菊芳、汪长生、钱让、吴玉敏、戚盛强、陈冠前、胡传弟等13位老师几经辗转400多公里,从汽车转小四轮,再用小板车推着图书和教学仪器,挑着行李来到这片穷乡僻壤,开始了他们长达9年的教育拓荒艰苦创业的历程。
当时学校一无所有,沙河公社就将二家塆生产队的一片黄豆地连带山边一畈田和整面山场共计二百多亩一并划给沙河中学做校址(是全县唯一有山场田地的学校),从那时起,学校请来会烧砖瓦窑的学生家长帮烧制砖瓦,筹集房桓屋料,师生齐上阵搬砖送瓦当小工,历时大半年,到1970年下半年,一所崭新的沙河中学拔地而起,十几幢青砖大瓦石面墙的基建房子整齐排列在校园,教室、寝室、食堂、教师宿舍、图书室一应俱全,新板凳新课桌一切都是新的,同学们可以高高兴兴地座在自己建的教室里上课了。
由于学校刚建,一穷二白,在外有欠账内缺资金的情况下,淮南老师带领学校走勤俭建校之路,联系到武汉有个钻井队需要牛筋条树叶磨成的粉做钻井粉的信息后,发动全校师生上山打牛筋条树叶,加工成粉后卖给钻井队,收入用来还账、投入学校基本建设,自购柴油发电机,点亮整个校园,大大方便了师生学习生活,在七十年代初,山区农村普遍无电的情况下,沙河中学成了镶嵌在深山里的明珠。除了打牛筋条树叶外,学校还发动学生上山捡柴、种菜,交给食堂改善生活。在勤俭建校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淮南老师严抓教学质量,狠批读书无用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在德智体全面发展,1970年冬还组织学生野营拉练到湖北林家大塆、团风等地,开阔了学生视野。看到沙河中学越办越好,远在南溪、汤汇、果孑园等周围乡镇的学生也都长途跋涉慕名而来,生源大增,美名远扬。
沙河中学从1970年至1978年淮南老师返调淮南期间,为山区培养了数千名初高中毕业生,为贫困山区解决了上学难的大问题,培养了大批知识人才,这些学子后来逐步走上了村乡县级领导干部和中小学教师岗位,有的从军报国,参加保卫边疆的战斗,走上营团领导岗位,还有的担任教授、行长、厂长、总经理。总之,各行各业都有沙中学子。淮南一中老师支援山区办学,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青山作证,历史永远铭记。
1978年底淮南一中老师全部回调后,沙河中学高中部撤消,只保留了初中部。时置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贫困山区出现打工潮,许多村民外出务工、经商,有的拖家带口一同去了外地,生源大幅度下滑,有些教师也想通过遴选调往城市,学校面临生存与发展的诸多挑战。
面对困难和挑战,沙河中学领导班子在地方党委、政府和县教育部门领导下,坚定信心,统一认识,确立了立足边远山区,继续发扬淮南老师艰苦创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以“诚信、勤奋、好学、创新”为校训,以“全面加特长”为特色,以“团结、求实、争一流”为目标,以“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育人为本”为原则,以教师高尚的师德和扎实的基本功为基础,以教学科研为先导,不断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思路,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内涵,大力推进课堂改革。团结带领全体教职工扎根边远山区,发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精神,与时俱进,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突破。全校上下齐心协力抓教学,一心一意谋发展。进一步完善了学校的基础设施:拆除了全部老旧平房,兴建了教学楼,学生宿舍楼,教职工家属住宅楼以及食堂、图书室、理比实验室、多媒体电教室、体育运动场等,校园面积达20000平方米(不含山场田地),并栽种了大量的银杏、香樟、桂花树,使校容校貌再次发生了质的飞跃。不断更新和适时改进教学器材,开展远程教育等,形成了基础设施布局合理、配套完善,管理科学,软硬实力大幅提升。使学生上课有好环境,实验有仪器,学习有兴趣,锻炼有场所,生活很便利,校园很美丽,校风校纪文明,学习氛围好,教学质量在稳步提升,学校的付出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也为留守学生提供了便利,在一定程度上稳住了生源。目前,在校学生保持在300~400人,历年来沙河中学的中考成绩一直保持较好水平。在新形势下,他们勇敢迎接挑战,破解了可持续发展的难题,实属难能可贵。成为镶嵌在大别山这片红色土地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绽放在边远山区的教育领域。
2024年10月2日,沙河中学七四届高中毕业班同学重返母校参加“毕业五十年,重温母校情”的联谊活动,看到母校的发展,回顾沙河中学从创建到今朝有感而发,撰写此文,来祝愿沙河中学的明天更美好。
(彭泽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