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先锋叙事重释历史经典 用文学匠心激活传统价值——潘军携《春秋乱》亮相皖西学院,与师生共话历史新声

4月9日下午,在第30个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前夕,著名作家、剧作家、影视导演、画家潘军做客皖西学院“耕读讲堂”,作“廿四载春秋梦——潘军《春秋乱》创作漫谈”专题讲座。皖西学院图书馆馆长许绍双、文化与传媒学院院长陈尚达主持讲座,六安市作家及文学爱好者方雨瑞、徐缓、时培余、冯文、周慧、吴佳敏、安军、邓德垠、严乐、王莉莉、田维维等,文化与传媒学院教师周逢琴、潘应、涂加胜及200余名读者到场,聆听了中国当代先锋文学代表作家之一潘军如何以笔为刃,颠覆性叙事重构“赵氏孤儿”“荆轲刺秦”“楚汉相争”三大经典历史故事。

活动前,潘军分别向皖西学院图书馆及文化与传媒学院捐赠了十卷本《潘军文集》,以行动支持皖西学院文学教育传承。

颠覆叙事:在历史缝隙中注入人文烛照

历时24年写就的“春秋战国秦汉三部曲”——《春秋乱》,是由《与程婴书》《刺秦考》《霸王自叙》三部中篇小说构成的,作者用“作家手记”的方式将其串联,又构成了一部独特的长篇文本。潘军分享了创作时因何要以“我、你、他”三重视角切入历史,而非采用单一维度的传统叙事结构。在《霸王自叙》中,第一人称的“我”意味着以项羽亡灵视角重审垓下之围,颠覆“成王败寇”的史观,以在豪情与悲怆中探寻个体尊严的价值;在《与程婴书》中,第二人称则成为主打,作者假托书信的方式解构“赵氏孤儿”,揭开程婴救孤背后“亲子换命”的伦理困境,以将忠义传说转化为人性抉择的悲歌;在《刺秦考》中,第三人称的视角并借多重时空交错,展现了荆轲对使命的犹疑与自我追问,以赋予“士为知己者死”以现代精神叩问。潘军强调,“这三部小说,尽管写法有所不同,但文本上有一致性,都是具有颠覆性和探索性的”,“历史小说的使命不是复述已知,而是在缝隙中注入作家的悲悯。”通过挖掘经典故事中被遮蔽的人性细节,他以文学之笔重新擦亮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形式创新:让传统故事“活”在当下

讲座中,潘军以“将同一种酒置于不同酒杯中,饮酒体验截然不同”为喻,阐释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以及形式创新的必要性。《春秋乱》的三重叙事视角,本身就是对历史多义性的回应,他提出“现代小说某种意义上就是对形式的发现,形式为内容服务,但形式同时也应是内容的一部分”,认为所谓先锋叙事不是炫技,而是面对不同题材的选择,他认为,“一个小说家的任务是讲一个好故事,而一个好的小说家的使命则是讲好一个故事”在这个层面上,“怎么写”要大于“写什么”。

从2000年《重瞳——霸王自叙》以“重瞳”的超现实意象重构楚汉争霸,到以“书信体”与当事人讨论“赵氏孤儿”,再到《刺秦考》通过“伪考据体”营造虚实交织的文本迷宫,潘军始终以形式实验突破历史叙事的固化框架。这种探索不仅让经典故事焕发新机,更激活了传统文化中关于人性、伦理与尊严的永恒命题。

对话现场:经典何以对抗“快餐文化”

在互动环节,师生围绕“形式创新与读者叙事的矛盾”“当代人的焦虑”“网络爽文冲击下的文学坚守”等议题展开探讨。针对“当代人为何需要阅读经典”之问,潘军直言,“快餐文化提供即时快感,但只有经典能让人在震撼中照见自我。”他呼吁青年在碎片化阅读时代保持深度思考,“刷手机时,别忘了真正的精神滋养来自对人性复杂性的认知。读书会让你精神高贵。”

陈尚达指出,潘军《春秋乱》24年的创作历程是当代文学匠人对文学的坚守、创新、挑战,印证了“创新是传统的延续”,当我们在《春秋乱》中看到程婴的挣扎、荆轲的彷徨、项羽的孤傲,传统文化就不再是教科书里的扁平符号,而成为映照当代人心的镜子。

以文育人:在校园播撒“思辨的种子”

在历时近两个小时的讲座中,潘军让我们看到,讲好中国传统历史故事要敢于打破陈规,让历史与当下对话。“历史也可以贴近心灵,所有历史都是当代史。”潘军在讲座尾声的这句话,恰为此次活动写下注脚——当先锋叙事遇见传统经典,当文学匠心碰撞青年思考,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价值挖掘,正在皖西学院的校园绽放新生。

本次讲座为皖西学院莘莘学子提供了与名家面对面交流,近距离聆听大咖创作心声的机会,不仅让师生们领略了“新历史小说”的魅力,更在校园里播撒下了文学的种子,激发了大家对历史、文学和人生的深入思考。“读书如稼穑,勤耕致丰饶”,作为皖西学院的文化育人平台,“耕读讲堂”将继续致力于搭建传统与现代、历史与当下、人文与理工阅读对话桥梁,以“耕”为践行之本,以“读”为厚识之源,在经典诵读的智慧启迪中激活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文/曹红梅  施小梅  图/陈文韬)

安徽网六安新闻相关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 皖西学院,潘军,共话历史,以文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