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西学院法学院“返家乡母校 宣法学荣光”实践团于6月28日至30日在六安市开展了“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成员通过实地走访红色遗迹、创新理论宣讲等形式,赓续红色基因,传承法治精神,为家乡播撒红色基因与法治火种,用实践书写青春担当。
寻根大别山——赓续血脉燃薪火,宣讲传递赤子心
6月28日,实践团走进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馆,一件件珍贵的革命文物、一幅幅生动的历史图片、一段段震撼人心的文字介绍,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大别山地区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实践团成员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详细了解了革命先辈们在大别山地区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深刻感受到了他们坚定的理想信念、顽强的革命意志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在参观过程中,成员们不时驻足凝视,相互交流感悟。大家纷纷表示,要以此次参观学习为契机,传承和弘扬大别山革命精神。
法润少年志——聚焦普法进校园,青春筑梦扬正气
6月29日,实践团走进团队成员母校——皖西中学,重点开展法治宣传活动。针对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实际需求,成员们精心设计宣讲内容。成员们聚焦青少年法治素养提升,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与青少年成长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紧密结合校园生活场景,剖析常见法律风险,明确权利义务边界,引导同学们树立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意识。
宣讲过程中,成员们耐心解答同学们的疑问,现场互动积极热烈。皖西中学的同学们普遍反映,学长学姐们的宣讲内容详实、形式生动,不仅增强了自己对法律知识的了解,也加深了对红色法治传统的认识,激发了学习法律的兴趣。
溯源法治魂——探访皋陶文化墙,寻脉传统启新思
在追寻红色足迹的同时,实践团不忘探寻中华法治文明的悠久源头。成员们于6月30日前往皋陶文化墙进行实地参观学习。皋陶被尊为中华司法鼻祖,其“明刑弼教”“五刑五教”等思想奠定了中华法系的早期基石。
面对承载着厚重法治智慧的文化遗迹与图文展示,成员们结合自身掌握的法学专业知识,认真思考皋陶思想的核心内涵,特别是其倡导的“德主刑辅”“公平正义”理念,深刻理解这些古老智慧对后世法治建设的深远影响。此次参观不仅是一次深刻的法治文化寻根之旅,更强化了成员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文化自信与使命担当。
通过此次“返家乡母校 宣法学荣光”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扎实成效。成员们在重温峥嵘岁月中汲取了信仰力量,在探寻法治文脉中增强了文化自信,在服务家乡学子的实践中提升了专业能力与社会责任感。
未来,实践团成员将继续以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法治精神,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的生动实践,为助力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贡献青春智慧与力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书写青春华章。
(文图/万子钰 吴成浩 鲍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