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西学院电气学院“弘韵乡行·红色铸魂”暑期社会实践团赴六安市叶集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7月1日,皖西学院电气与光电工程学院“弘韵乡行·红色铸魂”实践团队前往安徽省六安市叶集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团队聚焦学习弘扬红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以及乡村产业振兴发展,通过实地参观调研、走访传承人、对话产业带头人等方式,深入了解叶集区在融合传统文化、革命精神与现代产业推动乡村发展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红脉铸魂:追寻皖西热土的红色印记‌

团队首站来到叶集区文化中心历史博物馆。馆内陈列着从新石器时代到近现代的各类文物与史料,清晰勾勒出叶集作为皖豫边界商贸重镇的历史脉络。讲解员指着一幅描绘古渡口繁忙景象的老图片介绍:“叶集的水陆交通优势曾造就了‘小上海’的繁荣,这些历史遗存是我们理解当地文化基因的钥匙。”

随后,团队成员前往平岗切岭工程旧址。烈日下,一道切深26.5米,长3000米,宽60米的人工峡谷赫然眼前,令大家深受震撼。平岗切岭处在金寨、霍邱两县交界的史河灌区总干渠上,是整个史河灌区的咽喉。当地干部介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数万群众仅依靠人力,创造了“洞室爆破法”“倒拉器”等工具和方法,仅仅用时8个月便打通了史河总干渠的咽喉,创造了水利建设史上的奇迹。“这不仅是水利工程史上的壮举,更是叶集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象征。”团队成员认真聆听讲解,凝视着岩壁上依稀可见的凿痕,深切体会到那份战天斗地的“切岭”精神。

紧接着,团队来到了平岗公社红旗大队知青馆,斑驳的墙壁、泛黄的旧照和老物件,无声诉说着知识青年响应国家号召、投身农村建设的青春岁月,他们的到来,既为农村带来先进文化和城市文明,又为农村的社会主义建设增添了生力军,当时修建的四座小二型水库依旧作为重要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发挥着作用。知青们思想活跃,工作勤奋,学习刻苦,思维敏捷,充满了青春活力,与芮祠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匠心传承:非遗技艺在指尖的薪火传承

告别历史印记,团队来到三元镇,探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空心挂面的制作技艺。走进作坊,浓郁的麦香扑面而来。省级非遗传承人桑士界师傅正带领徒弟们忙碌着。只见他双手翻飞,将柔软的面团反复揉压、搓条、盘条、上筷、拉抻……动作行云流水。

最令人称奇的是,看似实心的面条在晾晒过程中,内部会自然形成细密的空心。“秘诀在于盐碱水的配比、揉面的力度、醒发的温湿度,还有拉抻的巧劲”,桑士界边操作边讲解,“空心能让面条在煮制时内外受热均匀,口感更筋道爽滑。”

团队成员观察到,作坊正尝试通过电商平台开拓市场,让这门古老手艺焕发新生机,成为带动村民增收的特色产业。团队还重点关注了该技艺的传承困境与创新发展,就电商赋能传统手艺、培养年轻传承人等议题与当地深入交流,为非遗传承建言献策。

产业赋能:田野里的“金”链条与木头的“传奇”蝶变

次日,团队将目光投向叶集区的现代产业振兴之路。在洪集镇会馆村稻虾综合种养基地,连片的稻田碧波荡漾。

基地负责人王强介绍,这里采用“一水多用、一田多收”的稻虾共作模式:“水稻为小龙虾提供遮阴和栖息场所,小龙虾的排泄物又成了水稻的肥料,形成生态循环。”他算了笔账:“每亩水稻产量不减,还能额外收获几百斤小龙虾,综合效益远超单纯种稻。”

团队成员看到,清澈的田中,小龙虾不时探出头来,田间地头还安装了监控和智能投喂装置。“科技加持提升了管理效率和产品品质,销路很好,直接带动了周边几十户村民就业增收。”王强补充道。

截至目前,洪集镇稻虾综合种养面积达5.4万亩,预计小龙虾总产量8100吨,总产值2.75亿元,农民总增收超1亿元人民币。

走进叶集经济开发区的木材产业园。步入一家现代化家居企业的展厅,“一根木头的传奇”主题展区格外醒目。从原木切片到板材制作,再到设计、开料、打磨、喷漆、组装,最终成为琳琅满目的家具或工艺品,木材的价值实现了几何级增长。

园区管理人员介绍:“叶集依托丰富的林木资源和区位优势,推动木材加工从最初的粗放型板材生产,向高端定制家居、木艺文创等高附加值产业转型,构建了完整的产业链条。这不仅解决了大量就业,也成为了推动当地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返程途中,实践队长总结道:“此次实践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必须做好‘红色基因传承、传统文化创新、现代产业融合’三篇文章。作为新时代青年要把实践收获转化为成长动力,在服务乡村振兴中贡献青春力量。”

弘韵乡行·红色铸魂实践团队满载而归,带着对乡村振兴的深刻体悟:红色基因是乡村发展的精神脊梁,传统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活力源泉,产业创新是乡村发展的强劲引擎。这次实践不仅是一次生动的国情教育课,更是一场深刻的思想淬炼。同学们在见证叶集人民艰苦奋斗的历程中,读懂了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真谛;在探寻非遗技艺传承的过程中,领悟了文化自信的深层内涵;在调研现代产业发展时,感受到创新驱动的时代脉搏。大家一致表示,要将这份红色信仰和文化自觉融入青春血脉,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勇担使命,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用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文图/纵子翔 胡耀龙 陆雪悦 王冰玉)‌

安徽网六安新闻相关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 社会实践活动,六安市叶集区,皖西学院电气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