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西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霍山红韵,蒿粑鲜香”实践团赴霍山县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青年学子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挺膺担当,7月7日至10日,皖西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霍山红韵,蒿粑鲜香”实践团队赴霍山县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红源聚力寻根魂,挂牌共谱新篇章

7月7日,实践团队以红源广场为首站,走进霍山革命纪念馆,成员们怀着崇敬之情驻足观望,仔细研读史料,追溯烽火岁月,大家深刻认识到“红源”不仅是红色历史的源头,更是精神力量的源泉。随后,团队成员来到三线军工博物馆,老机床与文化墙记载着“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三线往事,处处彰显着“三线精神”。在负责人刘大勇的介绍下,大家了解到如今旧厂房转型为画家村,昔日工业遗址以艺术聚落形式展现,为“三线精神”赋予新内涵。从“为国奉献”到“乡村振兴”,成员们结合专业所长,围绕“红色文旅融合”“基础设施升级”等方面提出了可行性建议。最后,实践团队在画家村管委会进行了皖西学院志愿服务基地挂牌,为后续开展常态化志愿服务搭建了平台,更推动了校地资源的深度融合,为画家村的文化建设与发展注入了青春力量。

溯源初心明方向,建模科技赋新能

7月8日至9日,团队成员沉浸式体验以六霍起义的革命历程和刘淠西等起义领导人的英雄事迹为基础打造的实景密室项目——《红夜》。随着灯光渐暗,成员们仿佛“穿越”到战火纷飞的年代。在紧张的剧情互动中,大家亲身体验刘淠西“舍家为国”的信仰抉择。体验结束后,实践团队来到诸佛庵镇烈士纪念碑,深切缅怀革命先烈。随后,实践团队走进霍山县文峰学校,开展红色宣讲活动,以青春话语传递信仰力量,讲述历史故事,赓续红色血脉。晚上,实践团成员观看了大别山传奇实景演出。演出以沉浸式表演呈现大别山红色革命故事,炮火音效与演员的热血演绎,重现了抗战的艰辛,让成员们感受到军民同心的磅礴力量。体验结束后,带着对红色文化传播的思考,团队成员打开建模软件,将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发展需求相结合,从建筑布局优化到景观设计,以数字化建模呈现未来乡村发展的可能性。从红源广场到革命纪念碑,一幕幕红色场景的三维模型逐渐成型,专业知识与红色资源的融合,为乡村文旅发展注入了“科技+红色”的新动能。

镜头聚焦手作艺,非遗粑香情更浓

7月10日,团队成员早早来到霍山县下浮桥镇蒿子粑粑手工艺传承人王阿姨家里,听她讲述霍山蒿子粑粑的制作工艺。团队成员还在王阿姨的指导下,沉浸式体验了蒿子粑粑的制作过程,从野蒿的选取,到腊肉的切丁,再到米粉的配比,团队成员们忙得不亦乐乎。最后,团队成员还进行了蒿子粑粑制作的实时直播,从准备食材到制作美食的全过程被记录下来,弹幕中“想尝尝”“霍山真美”的留言不断,蒿子粑粑成为连接城市与乡土的情感纽带。

本次实践活动充分依托霍山县丰富的红色资源,引导实践团成员沉浸式地感悟红色信仰力量。大家在探访红色遗址、调研生态产业、助力乡村建设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红色基因的时代价值与绿色发展的实践意义,更在知行合一中坚定了服务基层的信念。未来,皖西学院建工学院将持续推进“红色教育+专业实践”育人路径,引导学子深耕霍山这片热土,在红色传承中筑牢信仰之基,在绿色发展中锤炼专业本领,让青春力量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激荡。

(文/陈恩慧  图/唐甜甜)

安徽网六安新闻相关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 霍山县,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红色资源,实践团队,皖西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