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西学院环境与旅游学院“青春赋能,绿意生金”实践团赴毛集实验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为深化青年学子对文旅融合与生态保护的实践认知,7月1日至5日,皖西学院环境与旅游学院“青春赋能,绿意生金”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前往安徽省淮南市毛集实验区通过实地调研、深度访谈等方式对焦岗湖生态旅游开发路径探索与乡村振兴实践调研深入开展了社会实践调研工作。

冰洞探秘融青创,荷淀寻芳添绿韵

7月1日,在景区负责人带领下,实践团成员们初探“冰帘洞天”,体验冰上漂流等冰雪运动项目,直观感受冰帘溶洞景观,并对景区内设施优化方案和游客体验提升途径进行记录。随后,实践团与景区工作人员围绕“冰帘洞天之白猿传说”IP的开发设计展开初步研讨,从故事续编、文创产品开发、数字文旅体验等多维度提出特色文化IP打造方案。

当日下午,实践团转场焦岗湖景区,乘坐游船穿行于芦苇荡、荷花淀,漫步在生态景观廊道,深刻领略湿地生态之美。期间,景区负责人介绍了景区建设的规划与运营理念,并与实践团就生态旅游、疗愈旅游、研学旅游等主题旅游开发展开探讨交流。实践团还在景区内开展问卷调查,收集游客对景区环境、服务、活动等方面的体验感受与发展建议,为景区文旅服务优化和品牌宣传提供数据支撑。

智耕云田沃野新,泉养身心逸趣生

7月2日,实践团首站抵达毛集智慧农业产业园,围绕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展开实地调研。在园区负责人的引导下,成员们走进智慧农业展览馆等地,沉浸式感受智能化种植、生态循环系统、物联网监控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场景。参观结束后,实践团成员就产业园园区的选址与技术运用、对乡村振兴的贡献和影响以及未来发展规划等议题与园区负责人进行深度访谈交流。

7月3日,实践团前往御泉湾度假区,在景区负责人的陪同下,成员们深入考察了室内外温泉泡池区、儿童水上乐园等核心功能区域,并对度假区的整体结构、服务内容有了大致了解。在交流访谈环节,度假区负责人详细阐释了度假区的区位与资源优势、开发技术与可持续管理,并与实践团成员就度假区核心温泉资源的市场定位、竞争优势以及未来发展规划等议题进行了深度访谈交流。

冰帘洞中话传奇,焦岗湖畔探影视

7月4日,实践团带着前期调研积累的满满“干货”,再次走进冰帘洞天景区,与景区管理团队围坐一堂,围绕“旅游体验优化”与核心IP“悟空前传·冰魂情缘”创作方向展开一场“头脑风暴”式的深度研讨。研讨会上,实践团基于前期游客调研数据与自身体验,从沉浸式体验设计、文化符号活化、服务动线优化等方面提出专项建议,景区负责人对调研成果给予高度评价,并表示将积极采纳建议,加快景区服务升级的推进步伐。本次研讨不仅让实践团的调研成果转化为景区升级的“加速剂”,更让同学们真切感受到 “三下乡”实践中“学以致用”的价值——用专业知识为地方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7月5日,焦岗湖畔暑气渐浓,实践团的同学们带着对文旅融合发展的探究热情,走进焦岗湖影视城,开启了一场关于“影视IP如何激活研学价值”的实地调研。漫步于青砖灰瓦的影视场景间,同学们注意到这里正悄然发生着“传统片场”到“研学乐园”的转型。这次调研不仅让实践团直观感受到焦岗湖影视城“以影视为桥、以研学为舟”的创新路径,更激发了大家对“文旅资源如何精准对接青少年需求”的深入思考—而这,正是高校“三下乡”实践中,用青春视角观察地方发展、用专业思维探寻创新路径的生动注脚。

校地携手共前行,文旅融合绘新景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期间,皖西学院党委副书记胡林娜,团委书记程杨,环境与旅游学院党委书记项冰一行前往毛集实验区实地考察并就相关工作开展座谈交流,指导慰问环旅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的师生,倾听学生实践成果汇报,并与毛集实验区相关部门展开工作交流座谈会。会上,双方围绕校地战略合作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深入探讨,共商如何将高校智力资源与地方产业需求结合,助力毛集实验区文旅产业提质增效。

深耕文旅沃土,环境与旅游学院学子以专业视角为毛集实验区文旅资源把脉开方,通过微短剧创作、IP方案设计、生态调研等实践成果助力乡村振兴。这场行走的思政课不仅让皖院青年学子在躬身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更通过校地战略合作搭建起人才共育、项目共建的长效机制。未来,环旅学院将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文旅+”创新实践落地生根,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文/秦一飞 图/秦钊 郭政 卓飞 朱君南 王乐乐)

安徽网六安新闻相关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 调研,社会实践,淮南市毛集实验区,皖西学院环境与旅游学院,实践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