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西学院图书馆“守望与传承”团队赴合肥开展古籍保护与修复暑期实践活动

古籍是穿越时空的文化使者,承载着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在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浪潮中,加强古籍保护与传承,对延续中华文脉、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大意义。作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皖西学院图书馆始终以守护文化根脉为己任,在李湘、周俊两位老师的带领下,今年暑期“守望与传承”古籍保护实践团再次起航,团队先后深入安徽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安徽省古籍保护中心等古籍收藏单位开展专业调研,同时在合肥市多个社区开展古籍保护知晓度问卷调查。实践团成员以专业素养和青春热情,架起古籍保护与公众认知的桥梁,让沉睡的典籍焕发新的生命力,为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薪火相传,让文化根脉生生不息

7月2日,实践团成员来到皖西学院图书馆特藏阅览室,李湘带领团队成员参观了馆藏古籍书库,系统介绍了馆藏古籍基本情况。皖西学院图书馆现有馆藏古籍22000册,其中,有11部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23部入选《安徽省珍贵古籍名录》,并于201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五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在众多珍本中,镇馆之宝——宋衢州州学刻元明递修本《三国志》尤为引人注目。这部承载着千年文脉的珍贵典籍,不仅是《三国志》存世的重要版本之一,更因其传奇的递藏经历而独具价值:曾先后被民国著名藏书家温廷敬、沈仲涛珍藏,其中温廷敬先生亲笔题写的2000余字长跋,为这部典籍增添了独特的学术价值。该珍本曾三度荣登“国家珍贵古籍特展”的殿堂,向世界展示中华典籍的不朽魅力。通过这次深入的馆藏探访,实践团成员不仅领略到古籍承载的文明密码,更切身感受到古籍保护工作的专业性与使命感。大家纷纷表示,将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传承文明的文化自觉,投入到后续的调研实践中,用实际行动守护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焕发时代光彩。

探秘馆阁,阅中医典籍纸墨凝香

为深入探索古籍保护实践经验,感悟中医药典籍的文化价值,7月3日上午,实践团来到安徽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开展专题调研。作为2024年新晋“安徽省古籍修复传习站”,该馆在中医药古籍保护领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新实践。

在古籍特藏部,邓勇主任系统介绍了馆藏特色与保护成果。“我们不仅注重古籍的物质性保护,更着力挖掘其学术价值。”邓勇表示,该馆创新采用“典籍保护+内容挖掘+科研应用”三位一体工作模式,通过建立古籍修复实验室、搭建数字化平台、开展专项研究等举措,让古籍真正“活起来”。

在文创展区,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正在上演——以馆藏古籍为灵感创作的系列文创产品令实践团师生眼前一亮。这些由该校学生自主设计的作品,巧妙地将中医典籍的精华转化为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现代生活用品。学生们用年轻视角解读古籍,通过贴近生活的文创载体,让更多人在使用中感受古籍的魅力,无形中也拓宽了古籍保护的传播路径。

实践环节别开生面。在古籍修复师茆可人的指导下,同学们亲身体验了雕版印刷技艺。从研墨调色到铺纸拓印,每一个步骤都考验着耐心与技巧。当亲手印制的《千金方》节选篇章徐徐展开时,同学们无不惊叹于传统技艺的精妙。

此次调研让实践团深刻认识到,中医药古籍保护既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文化的接力。同学们表示,将积极传播古籍保护理念,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永续流传。

传承匠心,焕古籍智慧熠熠生辉

7月3日下午,实践团师生怀着对传统文化的敬意,走进安徽省古籍保护中心。在中心办公室主任石梅的热情接待下,师生们通过实地参观、专家讲解和深度访谈,全方位了解了古籍保护工作的现代实践。在古籍数字化工作区,两台总价值200余万元的精密扫描设备正在高效运转。石梅介绍,这套先进设备专门用于珍贵古籍和读者预约古籍的数字化处理。通过高精度扫描、图像优化、智能标引等十余道工序,既实现了古籍资源的共享利用,又有效减少了原件的翻阅损耗。“每一叶古籍的数字化,都是对文明的二次守护。”石主任如是说。

移步至古籍修复中心,师生们被修复师们专注工作的场景深深吸引。在恒温恒湿的专业环境中,修复师们正运用“揭、补、托、裱”等传统技艺修复破损古籍。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工作台上配备的纸张纤维测量仪、酸碱度测试仪等现代化设备。通过对纸张纤维、酸碱度等指标的检测,为修复提供科学依据,让传统修复技艺与现代科技结合,提升修复的科学性和精准度。

在随后的专家访谈中,古籍修复中心主任臧春华为师生们揭开了这项非遗技艺的神秘面纱。“古籍修复奉行‘一人一书’负责制,从诊断到修复完成,都由同一位修复师全程跟进。”臧春华表示,这种工作模式虽然对修复师提出了极高要求,但能确保修复的连贯性和针对性。当被问及人才培养时,臧春华强调:“培养一名合格修复师至少需要三到五年,而要成为行家里手,则需十年以上的沉淀。这不仅是对技艺的磨炼,更是对匠心的考验。”

通过半天的深度研学,实践团成员真切感受到古籍修复这项“化腐朽为神奇”的技艺背后,凝聚着无数修复师的智慧与坚守。古籍修复不仅是对物质载体的修补,更是对文化血脉的延续。同学们纷纷表示,要将所见所闻转化为文化传承的实际行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更璀璨的光彩。

问卷访民,探典籍认知薪火几何

七月的骄阳炙烤着大地,却挡不住实践团成员们的脚步。她们穿梭在合肥街头、社区广场,手持调查问卷,耐心地向市民询问对古籍知识的了解与兴趣。本次调研围绕合肥市民的古籍阅读兴趣、信息获取渠道、参与方式及对古籍保护意义的理解展开。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市民对古籍保护持积极态度,普遍认可古籍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愿意进一步了解相关知识。同时,也有不少市民表示,平日虽对古籍感兴趣,但缺乏了解途径或实际参与机会,对合肥本地的古籍收藏与保护单位并不熟悉。实践团成员表示,此次调研不仅让团队对合肥市古籍保护的现实基础有了初步的了解,也进一步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传承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专业力量、公共参与和社会支持的共同推动。古籍不仅传承中华文明的根脉,更需要新时代青年的关注与参与。保护古籍,传承文化,既是担当,也是使命。

文化薪火相传,典籍生生不息。“守望与传承”古籍保护实践团历时两年的深耕细作,通过对六安、合肥两地7家古籍收藏机构的深度调研,不仅系统掌握了当地古籍保护现状,更提炼出一系列可复制推广的创新经验。这些成果既为古籍保护工作提供了实践范本,又通过丰富多彩的普及活动,让典籍文化走出深闺、融入生活。展望未来,实践团将继续以专业守护文明根脉,以创新激活古籍价值,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更加夺目的光彩,为坚定文化自信、建设书香社会贡献青春力量。

(文/李湘 林文茜 图/刘雯睿鑫)

安徽网六安新闻相关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 合肥,皖西学院图书馆,暑期实践活动,“守望与传承”团队,古籍保护与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