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蒲公英红色文化宣讲团赴豫皖苏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7月8日至13日,马克思主义学院蒲公英红色文化宣讲团奔赴河南信阳,安徽六安、金寨、舒城,以及江苏南京等地,开展了一场沉浸式的红色社会实践活动。

本次实践活动的首站是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实践团在何氏祠展厅聆听王俊老师讲述“娃娃军”的传奇。这支以年轻战士为主力的部队,1932年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踏上征途,在独树镇血战中以“共产党员跟我来”的呐喊突破重围,成为首支抵达陕北的长征部队。军长徐海东“牺牲完了也要牵制敌人”的誓言,让队员们真切感受到:所谓钢铁劲旅,就是用忠诚与热血铸就军魂,把信仰的力量融入血脉。

接下来第二站,宣讲团来到了河南新县的鄂豫皖苏区革命博物馆,周龙同学站在洪学智将军照片前,深情讲述这位从大别山走出的六星上将的人生轨迹——从长征中的英勇作战到新中国建设时期的担当。他的经历恰是革命者忠诚担当、英勇无畏精神跨越时空的延续。展柜里的旧军装、作战地图,与英雄故事相互映照,让队员们明白:革命精神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代代相传的行动坐标。

第三站,团队抵达安徽金寨县。站在金寨县红军广场上,《八月桂花遍地开》的悠扬旋律仿佛萦绕在耳畔,久久不散。宋博通同学向大家娓娓道来这首诞生于鄂豫皖根据地的经典红歌背后的故事。通过他的讲述,队员们深刻领悟到:那优美动人的曲调中,不仅流淌着胜利的喜悦,更饱含着百姓对党和苏维埃政权的由衷拥护与热爱。随后,众人来到革命烈士纪念碑下。黄涛涛老师讲述了金寨县28年红旗始终高高飘扬的光辉历史,让大家对“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这句话所蕴含的深刻内涵,有了更为真切、更为深刻的体会。

随后,宣讲团一行来到舒城县高峰乡新四军四支队纪念馆。在这里,文物管理员佘绵祥馆长“一辈子只做一件事——讲好新四军故事”的执着坚守,深深触动了每一位队员。这位老人守护红色遗址已近半个世纪,他用最朴实无华的话语,生动诠释了“传承”二字沉甸甸的分量。当佘老为大家题字勉励时,队员们瞬间领悟:那些革命精神的守护者,他们本身就已经成为了革命精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第五站,团队抵达南京。走进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那静默矗立的死难者名录墙,以及“万人坑”遗址中触目惊心的累累白骨,如同一记记重锤,让队员们深刻领悟到“落后就要挨打”这一惨痛而沉重的历史教训。铭记历史,不是为了沉溺于悲痛,而是为了汲取前行的力量。队员们深知责任在肩,他们将以坚定的信念、扎实的行动,为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最后,宣讲团回到六安,探望对越自卫反击战老兵黄伯忠,这位因战失明却坚持“活到老学到老”的老人,紧握着即将入伍的实践团成员李浩同学的手,叮嘱他“守住初心,为国奉献”,简单的话语饱含着老人穿越硝烟的赤诚。

同日,“弘扬抗战精神,续写爱国华章”主题宣讲在月亮岛社区开讲,这是皖西学院蒲公英红色文化宣讲团8年来的第381场活动。他们用一场场宣讲证明:红色基因正在新时代青年的接力中传承不息。

在这场跨越豫皖苏三省的暑期红色社会实践活动中,实践团成员们参观革命旧址,与革命精神的守护者深入对话,一同回望民族的苦难与荣光。他们在实地行走中真切触摸历史的温度,在深度感悟中不断厚植家国情怀,更将以青春担当践行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时代使命。

(文图/周龙

安徽网六安新闻相关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 暑期社会实践,皖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公英红色文化宣讲团,豫皖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