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人工心肺”ECMO顶上!医生快速反应,紧急抢救危重患者!经“人工心肺”ECMO辅助,六安市人民医院为一名急性心梗患者成功实施首例ECMO(体外膜肺氧合)联合CRRT(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治疗技术。
11月9日上午7时许,被紧急转入重症医学科(ICU)的李先生,此时出现休克、血氧饱和度很低,并且已经丧失意识,血液循环不稳定,生命体征无法维持。ICU主管医生当机立断,决定立即启动ECMO救治。
按照常规,启动 ECMO治疗需要李先生的家人签字同意。可是,此时李先生的家属远在外地,重症医学科主任刘正东和病人家属电话沟通,征得其同意后,重症医学科团队立刻投入到紧张战斗状态,分工进行抢救操作:气管插管,充分镇静镇痛,动静脉置管、V-A ECMO模式建立,并迅速进行生命体征监测……
期间,李先生病情瞬息万变,意识不清,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在持续胸外按压、使用20支肾上腺素的基础上,实施V-A ECMO,抢救一个多小时,坚持只要有一丝希望就绝不放弃。
在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ECMO机在最短的时间内运转起来,暗红色的血液从股静脉引入ECMO机器,将红色的血液沿着股动脉顺利运回体内……
ECMO,体外膜肺氧合装置,又叫“叶克膜”。简单来说,ECMO就是人工心肺机,最主要的作用是暂时替代患者的心脏和肺,维持机体血液及氧气供应,帮助危重症患者实现体外循环,使心、肺得到充分休息,在患者呼吸衰竭、心脏骤停等情况下减轻其心肺负担,为心肺功能恢复赢得宝贵时间。ECPR是指心脏骤停患者在常规心肺复苏(CPR)无效后,启动ECMO等技术联合常规CPR进行心肺复苏的抢救方法。
ECMO运行稳定后,李先生血压升高,氧饱和度逐渐上升到95%,尿量增加……
紧急的抢救过后,医护团队24小时轮流床旁监护,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适时调整机器参数,及时处理异常指标……经过72小时的救治,李先生心功能好转,未出现出血及感染等常见并发症。
“在科室医护人员共同努力下,我们团队为一例急性心肌梗死,心跳骤停持续胸外按压1个多小时、两种大剂量升压药物不能维持血压、使用20支肾上腺素的患者成功实施体外心肺复苏术(ECPR),三个医生同时穿刺,几个医生坚持胸外按压,十余人共同参与的抢救”,刘正东表示,“此例V-A ECMO联合CRRT系我科独立完成的第一例技术” 。
近年来,六安市人民医院打造有温度、具有高水平的现代化区域医疗中心。此次ICU首次为急性心梗患者应用ECMO联合CRRT治疗技术,反映ECMO团队的技术与能力有了新突破,体现六安市人民医院医护团队在危重症治疗方面的水平,将助力六安市急危重症救治能力的提升,为危重症患者带来生的希望,为皖西地区群众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让更多患者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