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胶囊”起搏器 解决心脏大问题

日前,皖西卫生职业学院附属医院(市二院)心血管内二科团队为一名80岁高龄老人植入无导线起搏器,成功为其心脏健康“解锁”。

患者张成华(化名)大约2年前,出现活动后胸闷、心悸症状,不时还有头晕等不适,起初,休息后症状会自行缓解,所以也未引起重视。大约半个多月前,在日常活动后老人再次出现相关症状,且症状和持续时间相比此前更为明显,这才在家人的陪伴下来到皖卫附院寻求治疗。

结合病史,进一步完善检查,老人被诊断为二度二型房室传导阻滞,需要植入起搏器来辅助心跳。“心脏起搏器就像一个微型马达,每当自身心脏跳动太过于缓慢的时候,就会释放电流,让心脏恢复正常跳动。” 心血管内二科主任刘发军表示,传统的心脏起搏器由植入心脏内的起搏导线和埋在胸前皮肤下的脉冲发生器组成。不过,由于患者高龄,且合并多种基础疾病,这给传统起搏器的安装设置了诸多“禁区”。 “因为患者高龄存在传导起搏器刀口愈合不良、感染等潜在风险;无导线起搏器创伤更小,术后不需要长时间制动,对于合并心衰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有更好的适应情况,不存在起搏器导线引起的相关并发症等情况。”刘发军解释说。

考虑到患者的基础情况和存在风险,结合其意愿、诉求,经科室充分讨论,制定了周密的治疗计划,最终决定采用新一代Micra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技术作为治疗首选。“这是我们的‘秘密武器’。”据刘发军主任医师介绍,Micra无导线起搏器是世界上最小起搏器,类似于胶囊大小,相比传统起搏器体积减少93%,重量仅为1.75g,无需电极导线,手术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通过微创方式经大腿股静脉穿刺直接植入心腔内部。因为避免了胸部手术切口,也没有囊袋,所以术后也不用换药、拆线,且肩部活动不受限,大大降低了切口感染风险以及传统起搏器并发症的发生率,也不影响患者出院后参加体育运动,大幅提高了生活质量;且弥补传统起搏器植入后患者多不能做核磁共振检查的情况,能让更多患者感受到精准医疗的益处。

经过缜密的术前准备,2023年12月20日,刘发军带领心血管内二科团队,在局部麻醉下仅耗时80分钟,就成功为老人植入无导线起搏器。术后恢复良好,胸闷、心悸、头晕症状逐渐消失,于5天后康复出院。

据悉,近年来,皖卫附院心血管内二科持续紧跟国内外心血管病治疗技术前沿,进一步提升了诊疗水平。这项手术的成功实施,也标志着该科在心律失常诊治方面迈入国内先进水平。(来源:皖西日报)

安徽网六安新闻相关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 患者,植入,心脏,皖西卫生职业学院附属医院(市二院),“胶囊”起搏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