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二月闹”,中医有妙招

近日,金安区妇幼保健院中医馆接诊了一个仅出生23天的宝宝,宝爸宝妈告诉医护人员,宝宝最近总是哭闹不安、睡不安稳,需抱着才能入睡,放在床上很快就醒来了,特别是晚上放在床上睡觉总是扭来扭去,甚至有时候会吐很多奶,根本无法正常入睡,全家人跟着熬得苦不堪言。

医生仔细检查后,发现宝宝腹部隆起,肚脐膨隆突起,叩诊如鼓,诊断:肠胀气,建议给宝宝做小儿推拿。

经过一次小儿推拿加中药敷贴治疗,当晚宝宝腹胀明显减轻,睡眠也好了很多,因患儿家离院较远,每日来中医馆推拿出行很不方便,故让孩子父母带三天中药贴,并教他们一些比较简单的推拿手法。一周后电话回访,宝宝腹胀明显好转,自主排气增多,白天晚上睡眠好。

什么是“二月闹”?

二月闹又称为肠绞痛,由于新生宝宝的肠胃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容易出现肠胀气或肠绞痛等不适,导致小肚子难受,无论如何安抚都无济于事,有时还伴有溢奶呕吐、腹胀、吃奶不佳、睡眠不好等症状。

为什么会有“二月闹”?

从生理角度来看,婴儿在两个月大时可能会经历一些正常的生理需求,如饥饿、尿布湿了、过热或过冷等。这些需求如果未能及时满足,可能会导致婴儿哭闹。此外,婴儿在这个阶段可能会经历一些轻微的不适或疼痛,例如胀气或肠绞痛,这些也可能引发哭闹。

环境的变化也可能影响婴儿的情绪。例如,春节期间,家庭作息时间可能会被打乱,导致婴儿感到不安。此外,婴儿对声音和情绪的敏感性也意味着他们可能会对周围环境中的负面情绪产生反应。

心理因素也不可忽视。婴儿在两个月大时开始发展与父母的情感联系,如果父母的情绪不稳定或缺乏耐心,也可能加剧婴儿的哭闹。研究表明,母亲的焦虑和压力可能通过影响婴儿的情绪反应来增加婴儿的哭闹。

由此可见,“二月闹”是一个复杂的现象,涉及生理、心理和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父母需要耐心和细心地观察和应对,以帮助婴儿度过这个阶段。

如何应对“二月闹”?

1. 及时喂奶

哺乳时间不要间隔太长,宝宝饿了要及时喂奶,因为如果宝宝在非常饥饿的时候进食,容易急促吸吮、吸入大量的空气,导致肠胀气、肠绞痛。

2. 拍嗝

喂完奶后将宝宝竖着抱起,头趴在妈妈肩膀上,用手掌呈空心状轻轻拍背,帮助排出吸入胃里的空气,直到宝宝打嗝,空气就已经排出来了。

3.母乳宝妈饮食

选择母乳喂养的宝妈可以做一些饮食上的调整,避免食用胀气的食物,如:豆类、玉米、红薯、花菜以及辛辣食物。

4.给宝宝按摩

多给宝宝做排气操、飞机抱等,可增加胃肠蠕动和气体排出,帮助缓解肠绞痛的痛感。

中医如何对待“二月闹”?

一般情况下,穴位贴敷3-5天,即可明显缓解,如果效果不佳,可配合小儿推拿,效果更加立竿见影。

1. 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所用的中药,具有温中健脾行气止痛的功效,成分安全,吸收快,药效直达,选穴简单,易于操作,且疗效确切,解决了新生儿服药难的难题,同时选用的贴敷是防过敏材质,非常适合皮肤娇嫩的新生儿。

2. 小儿推拿

小儿推拿操作简单,安全有效,避免了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副作用。通过对穴位的刺激达到调和脏腑、疏通经络、行气止痛,改善小儿体质的目的。对于婴儿比较顽固的肠胀气效果更佳。

关于“二月闹”需要注意些什么?

关于肠绞痛的判断需要找到专业医生。根据罗马IV婴儿肠绞痛的诊断标准,如果宝宝的哭闹突发且无法安慰,伴有肢体语言如下肢卷曲、手握拳头、背部紧绷、表情痛苦,且没有其他疾病的证据,可能符合肠绞痛。

通常情况下,每天这种突发哭闹至少持续三个小时以上,每周至少三天。肠绞痛病因复杂,包括功能性、器质性原因。如果宝宝精神倦怠、吃奶不好,甚至拒乳、出现呕吐、面色苍白、或排血便等症状,应立即就医,以排除器质性疾病的可能。

金安区妇幼保健院中医馆秉承“大医精诚、医者仁心”的精神,为继承、弘扬和创新中医药文化,以整体观念及辩证论治为基础,采用传统中药、推拿、针刺、艾灸、刮痧、拔罐、穴位贴敷、埋线、中药熏蒸(洗)、中药塌渍、小儿药浴、穴位注射、中药面膜等传统方法开展相关疾病的诊疗,结合现代医学发展,调整阴阳、扶正祛邪,达到治已病和防未病的目的,更好地服务母婴,提升妇幼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能力。

地址:金安区妇幼保健院一期一楼中医馆

电话:0564-3597115

安徽网六安新闻相关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 婴儿,治疗,金安区妇幼保健院中医馆,肠胀气,“二月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