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阳光透过窗帘缝隙,洒落在病房。在金安区妇幼保健院外科病区,安徽省儿童医院外科专家潘祝彬教授、金安区妇幼保健院外科主任窦俊锋以及外科专家熊俊生率领外科医生团队已经开始了晨间查房,轻快的脚步声、病例讨论声交织在一起,他们神情专注,逐床查看患者的情况,详细询问着身体感受,认真记录各项数据。今日查房主题是肠套叠。
在孩子们的世界里,“叠叠乐”是一种充满乐趣的游戏,但是当肠道开始玩起“叠叠乐”时,那就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了。儿童肠套叠,听起来就像是肠道界的一场趣味游戏,但却是一种可能危及儿童生命的急腹症,需要家长们高度重视。
肠套叠是一种常见于婴幼儿的急腹症,指的是肠道的一部分套入相邻的肠段内,导致肠梗阻和血液循环障碍。简单来说,肠套叠就是我们俗话说的“大肠包小肠”。
其高发人群:多见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尤其是4 - 10个月大的宝宝。这是因为这个阶段宝宝的肠道发育还不完善,肠道蠕动的节律容易发生紊乱。
发病原因:多数情况下,原发性肠套叠病因并不明确,可能与宝宝肠道的生理特点有关,比如肠道蠕动的协调性差。另外,饮食改变,像开始添加辅食时,肠道对新食物不适应;肠道病毒感染,引发肠道淋巴组织增生,影响肠道正常蠕动,都可能诱发肠套叠。继发性肠套叠在儿童中相对少见,多由肠道息肉、肿瘤等器质性病变引起。
典型症状:腹痛:宝宝会突然出现剧烈哭闹,呈阵发性发作,每次持续数分钟,间隔10 - 20分钟左右,腹痛缓解后又恢复正常玩耍,但不久后又会再次发作。
呕吐:在腹痛发作后不久,宝宝就会出现呕吐,刚开始可能吐出胃内容物,之后可能吐出胆汁,甚至粪便样物质。
血便:发病后6 - 12小时,宝宝可能会排出果酱样大便,不过,并不是所有肠套叠宝宝都会出现血便,早期可能没有这个症状。
腹部包块:在宝宝安静或熟睡时,家长有时能在其右上腹摸到像腊肠一样的肿块,表面光滑,可活动。
危害:若没有及时发现和治疗,套叠的肠管会因血液循环受阻,发生缺血、坏死,引发腹膜炎、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危及生命。
诊断与治疗:怀疑宝宝有肠套叠时,医生一般会结合症状、腹部超声等检查来确诊。空气或水灌肠既是诊断方法,也是早期治疗手段,通过向肠道内注入空气或生理盐水,将套叠的肠管复位,多数早期患儿通过这种方法就能治愈。如果灌肠复位失败,或肠管已经坏死,则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日常预防:合理喂养,循序渐进添加辅食,避免宝宝腹部着凉,积极预防肠道感染,都有助于降低肠套叠的发生风险。若宝宝出现疑似肠套叠症状,务必及时就医。
金安区妇幼保健院外科(小儿外科、乳腺外科)
金安区妇幼保健院外科(小儿外科、乳腺外科)位于一期10楼(老楼),科室成立于2003年,目前外科病房设有床位24张,医护人员共15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5人,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3人。外科拥有一个团结奋进、开拓创新、技术精湛、服务优良的团队。外科目前是该院重点建设科室之一,其小儿外科是安徽省儿童医院帮扶的重点儿科专科,戚士芹教授担任名誉主任。自2022年9月开始,由省级专家24小时全天候常驻该院进行诊疗,开展门诊、手术、查房、教学,致力于微创手术和小儿外科疑难重症的诊疗与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