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好唱正月歌,亲朋好友人客多。元宵佳节红灯照,谈古论今乐呵呵。二月好唱二月歌,备好犁耙和锹锄……”11月5日上午,一场传承和弘扬大别山民歌文化的培训班在洪集镇综合文化站火热开班,由区文旅体局邀请的老师,正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文化活动室里对照流行于当地的民歌《十二月农歌》的歌词逐句为闻讯赶来的30余位民歌爱好者们教唱。此次培训活动旨在挖掘和普及大别山地区的民歌,进一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大别山民歌。
大别山民歌,是流行于六安地区(大别山地区)的传统音乐,是由当地的民谣或群众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哼唱的小调演变而来。2008年大别山民歌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别山民歌所表现的艺术内容来自大别山人的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因此,跟大别山地区的生产生活内容紧紧相连,是他们劳动的创造,生活的结晶,感情的宣泄。其曲调洒脱奔放、旋律高低错落,既有山歌的粗犷豪放,又有淮河流域的小调、秧歌等婉转悠扬的曲调,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本次所教唱的《十二月农歌》和《秧歌》就是众多大别山民歌中在叶集地区流传较广、易于传唱的曲目。一些年纪较大的学员听后非常感动,仿佛回到了当年大集体生活的时光,又听见了久违而又熟悉的劳动歌声,不自觉地和着节拍,跟着老师唱了起来。
培训老师首先从大别山民歌的历史背景、文化特色、演唱技巧等多个角度进行讲解,通过现场教学让学员们体验大别山民歌的独特魅力。在民歌传唱活动中,老师带着学员们用最真挚的情感和动人的歌声演绎着一首首耳熟能详的曲目,《秧歌》《十二月农歌》等歌曲唱出了人民的生产劳作和家庭生活的情景,其高亢激昂的曲调和独特的演唱形式深受大家的喜爱,成为人民群众劳动生活之歌和情感抒发之歌。
此次大别山民歌传唱培训班持续到本月19日,欢迎更多的民歌爱好者的加入,一起学习、交流,这对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大别山民歌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汪军 马庆伟 曾凡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