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叶集区姚李镇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运用“六尺巷工作法”精髓,持续深化“无事”找书记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机制,推动基层矛盾纠纷源头化解、民生服务精准高效、共建共治共享格局融合形成,积极构建和谐稳定社会生态。
强化党建引领,健全“多元共治”责任体系。该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核心作用,将“无事”找书记机制作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重要抓手,构建“党委领导、书记牵头、党员示范、群众参与”分工格局。细化“无事”找书记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实施方案,明确镇、村党组织书记为第一责任人,建立“网格摸排—书记调度—部门联动—跟踪问效”闭环管理机制,实现问题发现在一线、责任落实在末端。同时,依托“党建+网格”管理模式,整合村干部、党员志愿者、乡贤能人等力量,组建“乡里乡亲”调解员等队伍,延伸服务触角至自然村、组,确保群众诉求“有人管、管到位”。将“无事”找书记工作成效纳入基层党建述职评议和干部考核体系,定期开展“群众满意度测评”,倒逼干部主动下沉、靠前服务,推动基层治理由“被动应对”向“主动作为”转变。
深耕“六尺巷工作法”,提升矛盾化解效能。该镇通过深挖“六尺巷”谦和礼让、和谐共处的文化内涵,将其融入基层矛盾纠纷化解实践,吸纳“懂政治、懂法律、懂政策,会做群众工作”的退休党员干部、老村干、农村党员等200余人,构建“镇级调解站—村级说事室—网格调解点”三级联动体系,实现“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推行“党建引领+乡贤助力”等柔性调解方式,依托“民情夜巡夜访”“板凳会”等活动,通过“拉家常、摆道理、讲法律”工作法,引导群众互谅互让、共商共议。针对征地拆迁、邻里纠纷等复杂问题,充分发挥乡贤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形成“情”“理”“法”相融的调解模式,实现矛盾纠纷在基层就地化解。
弘扬共建共享理念,激发群众自治活力。该镇坚持“群众主体地位”,通过“六尺巷工作法”凝聚共识,激发群众参与治理内生动力。不断完善自治机制,指导村修订村规民约,成立“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等自治组织,建立“积分制管理”“道德评议”等激励机制,引导群众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培育文明乡风,开展“最美家庭”“身边好人”评选活动,通过一场场大白话、接地气、冒热气的宣传宣讲活动,以德治润人心、以文化促和谐,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治理共同体。
(徐维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