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镇关田畈社区:“暖新驿站”织就新就业群体幸福网

城南镇关田畈社区作为全市新就业群体服务的先行者,以“骑手友好社区”建设为抓手,通过阵地织网、服务聚心、治理赋能的立体路径构建起“冷可取暖、渴可饮水、累可歇脚”的暖新服务矩阵,不仅让奔波在路上的骑手们切实感受到“家”的温暖,而且让他们成为基层治理的“前哨兵”和“生力军”。

精准摸排,破解服务供需盲区

面对新业态蓬勃发展的浪潮,城南镇关田畈社区党总支创新推出“三步走”策略。依托社区网格和辖区平台站点,开展“线上+线下”模式同步摸排,建立了工作、生活和活动在社区的129人信息台账,有针对性地制定服务、帮扶和融入措施。依托“新就业群体报到”小程序完成信息登记;同步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设置“暖新服务专窗”,累计收集诉求60余条,覆盖职业发展、生活保障等6大类。挖掘新就业群体党员4名,成立“骑手流动党小组”,通过“党员带群众”模式,提升摸排效率和信任度。

党建领航,筑起暖新服务阵地

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打造的“暖新驿站”织就“5分钟温情服务网”。驿站内应急药箱、雨衣雨伞、微波炉一应俱全,微波炉里飘出的饭菜香,让骑手们“吃口热乎饭”的愿望成为日常。暮色中,4个小区的“爱心车位”亮起夜光标识,搭配物业特制的“骑手门禁卡”,让单元门轻刷即开。这组人性化设计使平均送餐时间压缩15%,曾经因绕行延误的分钟数,如今化作餐箱里跃动的温度。

细节处更显驿站温情——是驿站里常备的充电插座,让手机电量不再成为焦虑;是雨天特意铺开的防滑垫,守护着沾满雨水的匆忙脚步……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正汇聚成照亮城市社区毛细血管的温暖之光,让穿梭于楼宇间的“小蜜蜂”们,在辛勤奔忙时也能感受到“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归属感。

多维关怀,构建全周期服务体系

针对新业态劳动者职业特点,从职业发展到生活关怀,社区构建起“需求响应-服务供给-权益保障”的闭环机制:联合8家商户成立“暖新联盟”,推出餐饮折扣、免费热餐等专属福利;开设“周末小课堂”解决骑手子女托管难题;建立法律援助站化解劳动纠纷。从春节慰问辖区困难居民网约车司机到国际妇女节期间开展“情暖女骑手”活动,送上“暖心礼包”,将关爱触角延伸至新业态劳动者生活的各方面。

治理赋能,培育基层共治新力量

社区创新“骑手网格共治”模式,聘任15名优秀骑手担任“流动网格员”,通过裕事慧办“随手拍”上报安全隐患85件,在“骑手议事角”收集建议20余条,推动实施优化配送动线、增设集中充电点等民生项目。组建的“关田畈骑手志愿服务队”,已累计开展助老送餐、文明劝导服务超500小时,骑手们用行动诠释着“被温暖的人更愿意传递温暖”。特别是创新“双向服务积分”制度,骑手参与文明劝导、隐患排查等社区事务可兑换免费体检、生活物资,形成“以服务换服务”的良性循环,累计激励110余人次参与社区建设。

如今,城南镇关田畈社区的“暖新”实践正绽放双重效应,这种双向奔赴的温暖,不仅让新就业群体在城市中找到归属,更激活了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这种“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攻坚”的共治机制,让新就业群体成为社区治理的“移动探头”和“先锋力量”,生动诠释了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理念,为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书写生动注脚。

(桂小茜)

安徽网六安新闻相关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 服务,城南镇关田畈社区,新就业群体,暖新驿站,“冷可取暖、渴可饮水、累可歇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