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间小路上,锣鼓声、欢笑声与红绶带交织成一幅流动的画卷。姚李镇通过为现役军人家庭送立功喜报,将“尊崇军人”的理念化作具体行动,在基层土壤中培育出军民团结的常青树。这一实践不仅彰显了红色基因的传承,更展现出基层治理中以小见大的智慧。
制度筑基,让尊崇有章可循
基层工作贵在常态长效。姚李镇打破传统慰问的临时性,构建起“动态建档—精准服务—跟踪问效”的闭环机制。通过建立现役军人家庭信息库,确保每份荣誉精准送达。镇村两级联动形成工作专班,整合武装、民政、文化等多部门资源,将单一的喜报送达扩展为政策宣讲、关爱帮扶、文化浸润的“服务套餐”。这种制度化保障,让尊崇军人的温度始终如一,避免了“一阵风”式的形式主义。
仪式赋能,让荣誉可知可感
在信息碎片化时代,姚李镇用充满泥土气息的仪式重构价值认同。送喜报队伍由镇干部、村干部共同组成,红色绶带与金黄锣鼓形成视觉冲击,让军属门楣上的光荣牌成为乡村地标。截至2025年5月份,姚李镇共计为11户现役军人家庭送喜报。这种看得见、听得着、摸得到的仪式设计,把抽象的国家荣誉具象为家长里短的温暖,让“一人立功,全村光荣”的共识悄然生长。
效应延伸,让情怀落地生根
尊崇军人的真正价值在于激发持续的社会效应。姚李镇注重将送喜报的即时感动转化为长效激励,在征兵宣传中融入荣誉家庭的真实故事,用身边人身边事点燃青年报国热情;在乡村治理中设立“军属优先”绿色通道,让光荣牌不仅是门楣装饰,更是看得见的实惠;更通过军地共建活动,引导退役军人参与基层治理,实现“送荣誉”与“用人才”的良性互动。这种由点及面的辐射效应,使崇军尚武的文化在乡土社会中形成自发生长的生态。
从姚李镇的实践可见,新时代双拥工作既要守住“军爱民、民拥军”的初心,更需创新基层治理的方法路径。当制度保障托底、仪式传播助力、长效机制护航时,尊崇军人就不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融入日常的自觉行动。这种扎根基层的生动探索,不仅筑牢了国防建设的群众根基,更在乡村振兴中培育出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为实现强军梦凝聚起最深厚的乡土情怀。